這是一場關於註冊登入頁面優化需求的討論會議。
會議一開始,品牌總監清了清喉嚨說道:「這個登入頁面,畫面上的視覺效果應該要再震撼一點!多加點轉場動畫,才能凸顯我們的品牌格調!這個部分我可以協助提供!」你點頭表示理解,同時在筆記本上寫下「後續跟品牌總監確認增加動畫的示意畫面」的待辦事項。
話音剛落,業務總監立刻皺眉:「不行!動畫會拖慢載入速度。我不管你們怎麼設計,我只要這個註冊表單欄位越少越好、按鈕越大越好!我們每天要處理幾百個潛在客戶,哪有時間等什麼動畫特效,每個客戶多等 10 秒,你可知道這樣一天下來就影響多少客戶數量?效率才是王道!」你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,於是默默在剛剛新增的待辦後面打了一個大問號。
這時,一直沉默的技術主管終於開口:「先不說動畫,你剛剛提到的『一鍵註冊』功能,會影響我們底層的會員系統架構,還可能帶來資安風險。這個功能至少需要一個月的開發時間。」
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,三位總監都看著你,眼神彷彿在說:「PM,你來搞定吧。」這時的你突然感覺自己就像一顆人肉乒乓球,在不同部門之間被來回抽打。那麼,到底該聽誰的?
好,我知道你想說什麼。
教科書和 PMP 課程早就告訴我們:遇到這種情況,標準答案就是拿出那張經典的「利害關係人矩陣圖」,把大家分門別類,找那個最重要來做決策就是了。
但我們都心知肚明,真正的難點從來不是畫出那四個格子,真正最困難的事情是,盯著會議室裡那些笑得高深莫測的臉孔來判斷出:誰才是真正能一票否決你的霸王龍?誰是會追著你跑的迅猛龍?誰又是那些看似無害,卻會在關鍵時刻把你絆倒的藤蔓?
當你也常常陷入像是上面的狀況,無法確定到底該往哪個方向前進,那麼你的病根就在於天真地以為,所有在會議室裡發出聲音的人,在專案中的「份量」都一樣重。
我會診斷你確診為「多指令來源併發症」。
當專案上面有很多人參與的時候,根本就讓專案有如殘酷的叢林裡,裡面有的是霸王龍(能一票否決你、踩扁你)、有的是迅猛龍(會每天追著你)、有的則是看起來無害,卻會在關鍵時刻把你絆倒的藤蔓。如果搞不清楚這個專案裡面誰才是食物鏈的頂端,你就注定會成為第一個被吃掉的獵物。
而所謂的「利害關係人分析」,或許你會覺得聽起來好像「很政治」,但其實做這件事的本質上,是為了做好「精力管理」,並不是說要阿諛奉承,而是教你如何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,用在那些真正能決定你專案生死的人身上。
我曾經在專案中,面對的不只一隻霸王龍,而是兩隻霸王龍,一位是 CEO ,另一位是 CFO,當時他們對於專案的方向,有著根本性的分歧。
CEO 堅信已經找到一個願意採用的指標性大客戶,希望我們集中所有資源,完全依照這個大客戶的需求,來打造產品模型。
CFO 則對此深感懷疑,他認為這個大客戶的承諾可能只是口頭上的,萬一系統做出來對方卻不買單,公司將血本無歸。此外,他更擔心為單一客戶量身打造的獲利模式,可能會因為議價能力不足,導致公司長期虧損,他想追求的是可持續的獲利能力與風險控管。
兩位都是公司的最高決策者,小咖如我當然更不可能只聽其中一方,於是就想辦法與兩個主管做各自的想法確認。
對 CEO 不用質疑客戶是否真的會承諾(畢竟他已經被 CFO 質疑了,不需要再多你一個人 XD),而是需要更專注於理解他背後的商業邏輯與成功條件是什麼:「為什麼這個客戶對我們如此重要?拿下他,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戰略性勝利?除了產品功能,我們還需要提供哪些配套服務才能確保他最終買單?」
對 CFO 當然更不用反駁他的擔憂(畢竟財務長就該要提出這樣的疑問才是合理的),反而需要更專注於釐清他心裡所在意的營運現實:「您認為一個健康的獲利模式應該長什麼樣子?除了虧損,這個專案還有哪些您看到的潛在財務風險?一個能讓您放心的方案,必須滿足哪些不可妥協的財務指標?」。
問完兩邊的觀點以後,就需要攤開分析,可以發現他們其實並非完全對立。 CEO 追求的是「市場驗證」,而 CFO 追求的是「商業模式驗證」。
衝突的核心在於:CEO 希望用一個大客戶來一次性驗證所有事,而 CFO 則認為這樣風險過於集中。所以基於自己的分析,提出了一個全新的、能同時回應兩人核心訴求的「兩階段實施方案」。
第一階段
我們先不針對那個大客戶,而是根據我們對市場的理解,打造一個功能較精簡、但獲利模式清晰、適用於中小型客戶的標準化產品。我們的目標是在三個月內,用這個版本去市場上驗證:「是否真的有人願意為這個產品付錢?」
第二階段
一旦第一階段成功驗證了商業模式(哪怕只有幾個小客戶買單),我們就有了真實的營收和市場信心。屆時,我們再拿著這個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成功產品,去和指標客戶洽談,並將他們客製化的需求,作為第二階段的付費升級模組來開發。
我將這個「先求活、再求好」的第三方案,同時呈報給 CEO 和 CFO,最後也被兩方同意採納。
我想這個方案之所以能被接受,是因為它沒有讓任何一方「輸」,用第一階段的成果,給了 CFO 最需要的「商業模式驗證」與「風險控管」;同時,也用第二階段的藍圖,給了 CEO 一條更穩健、更有底氣去實現他想「拿下指標客戶」這個想法。
好的,那如果你下次又遇到類似的狀況的時候,可以怎麼做呢?
通常中醫師在幫你確診前,都會先進行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這幾個步驟,而會議室就是你的診間,可以透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情報,為你的利害關係人權力地圖提供擺放的依據:
現在,讓我們用這套方法,來為會議室裡的史前生物們進行診斷吧!
聽診完畢心中有了初步判斷後,就可以開始繪製我們最熟悉的利害關係人矩陣圖了。
X 光片出來後,你就能針對不同象限的「物種」,來執行最確切的處方。
他們是專案的核心引擎與主要使用者,對專案的成敗極度關心,同時也擁有決定功能、流程與時程的巨大權力。他們是你最重要的盟友,也可能是最頭痛的挑戰來源。
對應處方 → 重點管理
投入你 80% 的溝通精力。與他們密切合作,主動匯報,將他們視為專案的共同夥伴。
通常是你的大老闆、CEO 或專案發起人,他們不關心執行細節,只關心最終的商業結果與預算,擁有隨時能終止專案的「生殺大權」。
對應處方 → 令其滿意
別用瑣事煩他,定期提供精美的「健康檢查報告」(摘要),用數據和結論向他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,確保他對你的工作放心。
這類型的人可能是法務、資安、或資深的使用者代表。他們無法決定專案的方向,但專案的執行細節卻與他們的日常工作息息相關。如果被忽略,他們就會用合規、流程等理由,成為專案推進的阻力。
對應處方 → 隨時告知
讓他們充分了解狀況,諮詢他們的專業意見。將他們從潛在的「阻力」轉化為「助力」,他們會在關鍵時刻提供意想不到的幫助。
這是公司裡的其他大多數人,專案的成功與否,對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。
對應處方 → 僅需監控
不用花太多力氣。有重大里程碑(例如:新系統上線)時,透過公司公告等方式知會他們一聲即可。
好,我們同樣要來談談那個真正讓人胃穿孔的「但是」。
標準模型在只有一隻霸王龍時很管用。但如果,你遇到了專案管理中的「侏儸紀公園」級災難:會議室裡出現了兩隻霸王龍,而且牠們想往相反的方向走,該怎麼辦?
就像我們的臨床案例,CEO(霸王龍A)追求的是市場機會,而 CFO(霸王龍B)則專注於商業風險,你的任務不是選邊站,而是想辦法讓這兩頭巨獸達成停火協議。
建議你可以採取這樣的溝通策略:
這個做法,能讓你從一個被夾在中間的「傳聲筒」,變成一個提供關鍵決策依據的「專業顧問」。你不是替他們做決定,而是創造一個讓他們都能接受的新路徑,這才是最高級的向上管理。
所以,下次當你被夾在各種指令中間,感到快要窒息時,請先深呼吸,想想平常你在會議室裡觀察的資訊,然後拿出你的「X 光片」。
你的工作不是去評斷誰對誰錯,也不是去討好每一個人。你的工作,是找出誰才是那個能拍板定案的「藏鏡人」,然後將你大部分的精力,用在管理好他的期望上。